公告
时间记忆
<<  < 2011 - 12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新日志
最新评论
最新回复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站点信息
回眸2006:IT丑闻警示录
2006-12-27 16:07:00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虽然是资讯不发达时代的民间俗语,但也是如今资讯高度发达时代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人们的注意力更加泛化和容易疲劳的情况下,报刊、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似乎更关注那些“坏事”以吸引眼球。2006年的IT业界可谓风生水起,好事有很多、丑闻也不少。以好事为镜可以正方向,以丑闻为鉴可以明得失。这里通过点评“六门”典型的丑闻事件,以期IT业界从中吸取教训、受到警示,从而减少甚至杜绝丑闻。
■一、“晶片门”丑闻
  【丑闻回放】承载着无数光荣与梦想的中国芯,在喧嚣的2006年却曝出了令人伤心的丑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汉芯”造假和“方舟3号”搁浅事件。有着中国第一枚自主开发的DSP晶片之称的“汉芯”,经过调查被证实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晶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向媒体通报了“汉芯”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上海交大决定,撤销陈进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及学术荣誉。同在5月中旬,“方舟3号”涉嫌非法挪用资金而遭到调查。“方舟3号CPU”曾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这个被要求于2003年12月完成的项目,由于研制内容以及使用经费“严重违反863合同”等各种原因,迄今无法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
  【丑闻警示】两宗“晶片门”丑闻暴露了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现象,反映了IT界还存在着一股追名逐利的歪风邪气,严重地败坏了中国IT业的声誉,打击了中国IT业的发展。需要IT企业本身从如何处理好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等方面来进行深刻的反思。更为重要的是,晶片造假事件也反映出政府在支持自主创新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漏洞,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我们应该看到,汉芯造假、方舟搁浅并非个例,在中国有很多企业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钻政策的空子发自家的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支持体系、严格管理科技专项基金、净化自主创新的环境,有效遏制弄虚作假的种种不良行为,从而真正让自主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
■二、“电池门”丑闻
  【丑闻回放】笔记本电脑电池召回事件,不仅是2006年IT业的丑闻,也可堪称IT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6月,日本东京,一台戴尔笔记本在会场上爆炸;接着,美国加州,洛杉机国际机场,也相继发生了其他品牌的笔记本电脑爆炸事件。一时间,爆炸声连连。然而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头。据调查,爆炸的笔记本均使用了有索尼生产的电池,爆炸事件发生之后,戴尔、苹果等厂商相继宣布召回自己存在安全隐患的笔记本电池,接着,松下、东芝等厂商也积极跟进,而国内IT巨头联想也联手IBM公司,在全球同步召开了一次大型的笔记本电池召回活动。一时间,一场回收电池的风暴在业界刮起。截止目前,全球大概召回了近1300万块笔记本电池。12月中旬,涉嫌“电池门”丑闻又增新企业,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宣布将召回130万块由三洋生产的手机电池,原因是这些电池容易过热,甚至出现爆裂的状况,同时该电池涉及到的三菱等三款手机也将停止销售。
   【丑闻警示】“电池门”事件的影响是恶劣的,不仅使身陷其中的企业受到经济损失和声誉危机,而且极大地打击了IT厂商合作与消费者对IT产品的信心。难怪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提醒“防火、防盗、防电池”。“电池门”丑闻表面上暴露的是技术问题——锂离子电池发热问题以及笔记本电池标准混乱;但背后却揭示出其IT企业竞争战略的失误。在笔记本、手机等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年代,一些IT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市场利润,在产品的配件筛选、质量把控方面有所松懈。这种以牺牲产品品质而获取产品市场份额的作法无异于“饮xheng止渴”,其后患无穷。电池门丑闻为IT生产厂商和广大消费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品质”和“安全”课程,应该引起广大IT厂商的高度重视,优良的品质才是赢得消费者的致命法宝。
■三、“电话门”丑闻
  【丑闻回放】9月12日,惠普现任董事长帕特里夏·邓恩宣布将于明年1月18日起辞去董事长职位, CEO兼总裁马克·赫德接任董事长一职。与此同时,已担任惠普公司董事20年之久的乔治·凯沃斯也宣布辞去董事职位。此次惠普董事会“地震”的导火索是“电话门”丑闻。针对近年来公司内部秘密频频曝光的事实,邓恩涉嫌聘请私人侦探追查泄密者。借助包括社会保险号码在内的个人信息,受雇侦探从电话公司骗取惠普董事会成员和相关记者的家庭电话和手机通话记录,并终于找到了泄密者——乔治·凯沃斯。但此时,惠普已经涉嫌违反法律,侵犯部分董事及九名记者的隐私。“电话门”使惠普董事会近年不断的内斗曝光于大众,同时也令这家企业面临着数十年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丑闻警示】“电话门”丑闻中,惠普由受到害者变成侵权者的教训是深刻的,至少给IT企业两点警示:一方面,IT企业该如何保护好商业秘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一旦商业秘密被泄露就会造成被动,甚至带来严重的威胁。特别是IT企业,防泄密尤为重要,因为“创意”和“保密”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市场赢利。假如惠普公司事前没有发生公司内部争吵、总裁提前退休、公司未来计划等泄密事件,惠普根本不会进入“电话门”。另一方面,保护商业秘密要有合理的界限。惠普追查泄密者本身并无可非议,主要是追查方法错误,逾越了一条潜在界限,最终“防卫过当”陷入丑闻。合理的界限在哪里,很难确定,但至少不能以突破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尺度,更不能违法。
■四、“贿赂门”丑闻
  【丑闻回放】2006年是中国的反商业贿赂年。有趣的是,国际IT企业的商业贿赂案在今年也浮出水面不少。年初,媒体曝出“富士施乐有关员工向仲裁员行贿”事件,富士施乐中国公司2月初正式发表声明就“贿赂事件”表示道歉。10月份以来,在多国检察机关的追查下,IT业巨头西门子的贿赂和腐败丑闻,正被一层层地曝光。慕尼黑检察机关11月份宣布西门子公司至少有2亿欧元流入了黑账户。迄今为止,共有6名西门子现任或前员工因涉嫌卷入腐败案而被捕,其中包括COM的财务主管。检察官相信,这些人通过设立秘密账户从事腐败交易,换取电信市场的合同。11月1 3日,随着“张恩照案”尘埃落定,与之曾服务的建行有业务往来的跨国IT巨头IBM、安讯、日立等公司,在华陷入行贿丑闻的巨大漩涡。
  【丑闻警示】无论是西门子行贿还是与张恩照案有关的IT公司行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官商勾结”,这些IT公司行贿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通过行贿换取合同,做大市场。IT企业适度发挥“政治营销”的功效,疏通与官方或合同业务确定方的关系,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营销手段,问题的关键是它们这样做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的甚至是违法行为。可以想像的是这些丑闻的曝光对公司的发展极为不利,最近就有传闻说诺基亚西门子新的合资公司有可能因贿赂案而搁浅甚至流产的消息。因此,我们的IT企业在开拓市场之时,千万别走行贿的歪道,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此外,跨国IT巨头在国内频频发生涉腐案件并非孤立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既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完善和反商业贿赂法的缺失有关,也与我们的商业环境确实并不尽如人意相联。这些迫切需要完善与改进,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商业氛围,以让行贿者无门、行贿者无效。
■五、“财务门”丑闻
  【丑闻回放】做假账并不是中国特色,也不是中国企业的专利,国际知名企业也不例外。
9月份,戴尔还未从“电池门”中出来,就陷入了“财务门”——涉嫌虚报财务丑闻。9月初,戴尔对外声明,公司目前正面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项调查,原因是戴尔公司以往的财务数据存在虚报现象。戴尔承认,通过自查发现了第二季度财报存在的问题,将修正并推迟向美证交会提交第二季财务报表。与此相伴,戴尔股价一路狂跌,最高跌幅达到10%,市值损失超过50亿美元,并同时拉低了整个科技产业,计算机零部件厂商乃至戴尔竞争对手的股价都出现了下滑。根据规定,延迟递交财报可能导致戴尔股票被摘牌。无独有偶。11月初,还没有来得及庆祝老对手ATI被收购,显示芯片巨头NVIDIA就陷入一起财务丑闻中。由于涉嫌操纵股票期权回溯日期、财报造假,NVIDIA等多家位于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不得不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并面临被摘牌的危险。
  【丑闻警示】任何不诚实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大错。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还是享誉全球的知名企业,只要是走出了诚信的底线,同样不可原谅。身为知名IT企业的戴尔、NVIDIA等,竟然虚报财务数据,欺骗的是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伤害的却是自身。这从戴尔董事会主席迈克尔·戴尔今年“荣登”《商业周刊》2006年“最差企业领导”就可看出。看到国际知名IT企业造假的新闻,我们的IT企业不应独自偷着乐或集体狂欢,而应看到我们的IT企业造假的丑闻也不少,从它们的造假之中有所警醒、有所反思。追逐利益是企业做假账的源动力。IT企业财务造假,一般旨在谋取显性的或隐性的经济利益。但是获取这种利益的风险是巨大的,甚至是企业的破产。因此,我们的IT企业家应该坚信: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是真。
■六、“劳工门”丑闻
   【丑闻回放】伴随着和谐成为网络流行词汇,劳动关系和谐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而2006年发生在IT企业身上的太多不和谐之事成为网络议论的热点。回顾一下,就可发现“血汗工厂”、华为员工猝死事件、百度闪电裁员、IT公司监控员工等事见诸报道之后无不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把IT企业带进了“加班门”“裁员门”“监控门”等五花八门的“劳动门”之中。6月份,源于英国《星期日邮报》一篇名为《iPod之城》的报道在国内引起“血汗工厂”的大讨论,有关公司与有关媒体的官司虽然以和解结束,但IT企业“血汗工厂”的情况仍然存在。像百度一样身陷“裁员门”的还有慧聪国际、空中网等IT企业。9月底,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IT公司对员工的监视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公司通过软件技术对员工进行监视,对员工在工作时间甚至私人时间里所做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同时博客也成了员工被解雇的一大原因,包括雅虎、Google在内的大公司因为博客而解雇员工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丑闻警示】IT企业“劳工门”丑闻给我们最大的警示就是要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任何一个游走在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的钢丝绳上的IT企业,需要学会的平衡术,仅仅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对股东、员工负责,最终将会从钢丝绳上摔下。“血汗工厂”、“冷血裁人”、“加班文化”、“监控员工”等显然不是一个负责任企业应有的作法。社会责任、善待员工、尊重员工这些并不深奥的道理,其实我们的IT企业家们并不是不懂,而是企业在解决诸如裁员、员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时只顾短期效应,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没有真正树立与员工、社会共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树立确立绝不是一时之功,需要我们的IT企业在不断的摔打中醒悟。不尊重员工、不善待员工,是企业在原始积累初期浮躁行为的集中体现,它们最终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因为当企业把员工权益放在一边时,员工和外界也会把企业的利益放在一边。尊重员工就是尊重自己,善待员工就是善待自己,惟有这样的IT企业才能永续发展、基业常青。
IT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回眸 2006 IT 丑闻 警示录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