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记忆 |
<< < 2011 - 5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有一个网络文化问卷调查报道,记者访问了一些地域性教育的专家,关于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说,网络世界是一种以幻想和想像的虚构空间,与现实生活之间有一道不能(也不太需要)跨越的鸿沟,一个成熟而平衡发展的人须有区分虚构与现实的能力。由 此使笔者想到如日中天的网络文学以及由于网络资讯的兴起和网络讯息的使用而产生文学的陈述位置与处境的变革,如何在其中解读真实生活与虚拟实境的文学社会学面向,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我并不认为把网络的虚拟实境与现实生活看作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有什么益处,这种二分法的视角只是刻意回避或没有看到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互动牵制关系。在深入谈这一点之前,先让我们看看西方学者的空间概念,最近的后结构理论认为,空间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地点,而是一组事物的社会联系关系,在其中,空间不但是社会生活人活动的基础,也是各种社会建构意识认同的核心。换句话说,空间不是已经存在那里,而是社会再现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结构得以形成的关键。在空间所展现的各种文化权力的运作机制,正是空间得以建构的一部分,除了社会关系的文化机制,空间更以时间进行建构和重新结构,如此构成一个(或多个)复杂多变时空交错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看到空间的形成总是充满了诠释、争逐、抵抗、命名、建构的权力起伏交替。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论起点上,M.Castell的网络社会论述重新定义空间历史,他在《资讯城市》(1989)一书中对都市人透过网络讯息的大量使用,采取一种崭新的陈述位置和文化处境来看待生活,倒过来下意识地人们通过虚拟实境来评价现实生活,进而影响和重新解构现实生活。他在真实生活与虚拟实境的空间互动中,看到社会权力和诠释权的重新洗牌。C.Odzer对此有更为细致的理解,她认为网络不单革新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也经由真实自我与虚拟自我的交互作用而重塑空间的历史,网络可以让人实践身分切换,增加情欲自由的表演操练,从实践和操练的身分参与观察中打开多重情欲主体的认同或理解途径。网络世界如同现实世界,两者都是真实的部分,并与人的经验和生命无法分割,经由网络形成的理解感受,我们能够融入整体并且改变对整体的认识,从中生产新的理解和诠释。
网络在跨越国际、社会、文化甚至性别认同方面具有无限巨大的潜能,可以突破与松动主流平面媒体的规范限制,也可以让网民展现各种想像与欲望,毫无疑问,网络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表述空间。文学创作乃至文化论述,透过网络社会的空间便利,成为一个欲望流动的新据点,在虚拟世界里把传统上或现实体制里那些无法刊载、传送、讨论、抗争、实践与受压抑的非主流资料和论述输送出去现实世界,即时流通进而进驻社会,有机会与现实世界交流意见,提供另一种与主流论述截然不同的思考批判。网络文学的作者们依靠他们的自我想像或集体沟通,不单是一个参与交流的新管道,甚至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即时展开对话讨论,藉相互比较的集体对话中建构新的诠释和主体认同。
虽然网络空间如同现实世界,可以说根本不可能独立于政治权力的控制渗透之外,但网络空间在某个程度来说,比起传统的平面大众媒体的发行机制,它是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而且它的即时沟通和集体交流性质,还能够成为一个最佳各类差异经验现声、身的通道,也最有可能带来社会思想的变革。笔者认为,文学搭上网络文化的列车,进驻虚拟空间的行动毋宁是有利于它未来的发展的。网络空间的跨国特性,不但让传统的体制充满变数,也令文化诠释与认同建构的议题更加复杂,而复杂多变众声喧哗,不也正是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基本面貌吗? |
|